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常见心理健康科普系列之十二 认识讨好型人格

  潜意识里认为:“只有满足别人,别人才会喜欢我”,为了让别人高兴,处处委屈自己,是以牺牲自己和压抑自己的正常情绪为代价。

  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渴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害怕被人讨厌,经常违心说着附和别人的话,完全隔离自己内心的感受。

  “只要我付出足够多,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好感”,觉得别人有求于我,是看得起我,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体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能力和价值形象。

  无法拒绝善意,也无法拒绝恶意,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好意思拒绝,担心拒绝对方之后,对方就会讨厌自己。

  “我的需求和感受不重要,别人的感受才重要。”,为了避免冲突,宁可委屈自己,放弃自己的利益, 没有边界地让步忍耐,失去自我。

  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不敢麻烦别人。如果迫不得已麻烦了别人,内心就会充满不安和愧疚,一定要想方设法补偿对方,否则内心不安。

  通常说的话是“我都可以”“没关系”,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决定,而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或者回避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以避免引起他人的不满和冲突。

  因为过度关注他人,而忽略了自我关怀,过度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对自己的表现持负面评价,总感觉自己不够好或不符合他人期望而憎恨自己。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凡事多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我父母的人生观,也曾经是我的人生观,我曾经也是这样要求我的孩子。

  自恋型人格的父母,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己的自尊,为了让自己有好的感觉,潜意识不允许别人表达不同的意见,即便是面对自己的孩子。

  孩子如果表达了真实想法,会失去自恋型父母的疼爱和喜欢。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孩子就会隔离自己的感受,讨好自己的父母,形成讨好型人格。

  通常家庭中兄弟姐妹起冲突后,父母通常的态度是哥哥姐姐不要跟弟弟妹妹争,息事宁人是父母对家中大孩子的要求,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被要求让着弟弟。

  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和谐关系,个人的需求和意见可能会被忽视。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容易发展出讨好型人格,以适应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要多跟自己的内在沟通进行交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给予自己足够的关怀和爱护。

  了解自己的界限和容忍度,学会平衡满足他人需求和满足自己需求之间的关系, 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底线,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己,并学会在需要时说“不”。

  心理咨询通常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咨询关系的保护下,来访者缓慢打开自己,探索认识自己,理解讨好型人格的根源和影响,揭示出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和情感,找到建设性应对方式,提升自尊水平。

  【央视快评】高举旗帜 真抓实干 团结奋进——热烈祝贺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


本文由:杏彩体育平台登录提供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