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卜彦芳:新技术·新风向·新赛道:中国传媒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

  卜彦芳(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嘉楠(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萍(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导 读: 2023年,在国民经济整体回暖的背景下,传媒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产业规模实现主体性增长、内容市场减量提效效果显著、智能化生产热度提升、内容出海模式创新、经营赛道入局电商直播等诸多新特征,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不平衡、对新技术驾驭能力不强、算法监管力度不足、体制机制改革滞缓等现实难题。

  2023年,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春意盎然的复苏态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包括传媒业在内的社会各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疫情过后的传媒业,迎来了全面复苏的社会与经济环境,新内容、新业态不断涌现。但与此同时,直播带货“翻车”、电视“套娃”收费和虚假新闻等现象此起彼伏,加之ChatGPT等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勾勒出我国传媒业前行所必须直面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及时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以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提供更加准确的判断。

  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构成了我国传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国家对于全球视野以及世界机遇的高度重视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具体战略布局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对于传媒业的一体化、融合化建设布局,同样成为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推进媒体融合的十年,主流媒体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不断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媒体融合发展层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而伴随着媒体融合逐渐步入深水区,如何继续推动主流媒体从“物理融合”走向“化学融合”,如何进一步推动媒体的升级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正成为各级主流媒体的融合改革实践着力探索的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传媒产业仍需不断深化改革,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效率,最终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提升传媒产业的整体生机与活力。

  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为传媒产业的整体复苏带来了有利的发展环境。2023年,除了广播电视等传统业务板块呈现出一定滑落趋势外,包括游戏、影视、广告等在内的传媒领域各核心业务板块都实现了利润提升,表明宏观经济复苏对于提振传媒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各大互联网平台2023年在交易总额以及整体收入方面实现了一定增长,腾讯于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546.3亿元(同比增长10%)[1],爱奇艺在第三季度实现总营收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的健康发展,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等科学研判,成为推动我国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指导方略。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我国独特的社会人口结构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决定着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步调。Z世代逐渐踏入社会舞台,他们不仅对数字科技与互联网得心应手,同时具有更加个性化的社交文娱需求;60后陆续退休,他们更加注重健康、休闲和娱乐,对于文化和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需求。“一老一少”的双向发展结构,为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如数字内容产品的虚拟化、品质化、情绪化以及数字信息服务的适老化等全新议题。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价值回归,同样构成了2023年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旋律。“国风”“国潮”等文化现象的流行,不仅迅速成为年轻一代消费的时尚文化新宠,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下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反映了消费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在这一进程中,传媒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既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重新诠释和传播,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渠道。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传媒产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撑性地位。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1亿个,铺设光缆线万公里,移动电线万个,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数量达260万款。[3]信息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显著提高了新闻资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效率,也能有效助推媒体在内容生产与分发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集中涌现,也为传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3月14日,OpenAI发布了新一代大语言模型“GPT-4”,使得媒体内容创意生成的多模态扩展成为可能。国内的各大科技企业也奋起直追,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建设展开了积极的投入和布局。百度推出“文心一言”,为媒体实现更具创意的文本写作、图像创意和图文混合内容创作提供了助力;腾讯也发布了自研的通用大语言模型“混元”,允许用户通过API直接调用应用,也可以为不同产业场景构建专属应用。

  在宏观经济回暖的背景下,中国传媒经济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增长7.7%,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22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内容创作生产19857亿元,增长10.3%;文化传播渠道10712亿元,增长12.4%。[4]视听领域整体增长较为突出。在传统视听市场,包括理论节目、纪录片、电视剧、综艺和电影在内的细分板块,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2023年上半年上线亿小时[5];上线综艺节目(不含晚会)共计142档,总播出时长为3799.7小时,视听总时长近10.7亿小时,单个综艺日均收视规模为60.4万人。[6]电影方面,2023年国庆档结束时,中国内地电影年度总票房已破470亿元,超越2022年总票房。[7]大屏生态也持续向好,截至2023年6月国内电视上网率达到26.8%,相比2022年12月增长0.9% [8],“大屏”越来越成为小屏之外的新业务增长点,除了爱优腾芒等头部长视频平台占据OTT应用赛道的第一梯队,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开始布局大屏端。

  在泛网络视听领域,泛网络视听市场规模达7274.4亿元,其中短视频市场规模2928.3亿元,网络直播1249.6亿元,综合视频1246.5亿元,OTT/IPTV市场规模867.1亿元,内容创作市场规模644.4亿元,网络音频市场规模338.5亿元。[9]用户规模方面,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普及率达76.4%;手机网民规模达10.7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9.7%,移动化程度已达很高水平。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65亿,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正成为拉动视听业务增长的重要赛道和强劲引擎。[10]在现金流和盈利等方面,相较2022年,与影视相关的26家上市公司储备现金流总额从452.7亿元上升到525.5亿元,增长16%。与此同时,长视频平台亏损收窄,逐步实现盈利,爱奇艺、腾讯视频实现全年盈利,芒果超媒2023年上半年净利为12.51亿元,持续保持盈利状态。[11]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重点监测电商平台累计直播销售额1.27万亿元,累计直播场次数超1.1亿场,直播商品数超7000万个,活跃主播数超270万人,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彰显活力。[12]

  1.内容供给直面时代需求与现实考问。2023年,我国内容产品市场固本拓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前三季度,理论节目继续宣传阐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智慧中国行》首轮播出时每集平均收视率达0.648%,至7月11日观众共观看9587.8万户次,后陆续在25个地方卫视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13]《这就是中国》《时代问答》等理论节目长期处于理论节目收视前列,以新颖的样式解读中国奇迹、探讨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等,直面时代之问,展示道路自信。电视剧方面,前三季度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109部,部数持续递减;2023年上半年长视频平台共上线部国产剧,其中剧集平均美誉度同比提升2.75%,国产剧减量提质效果显著。[14]在生产层面,平台主控的定制剧和自制剧热度高涨,热播剧《狂飙》《三体》等背后均有视频平台主投主控的身影,视频平台正成为重要的剧集供应商。在发行层面,网络剧反向输出电视频道,2023年4月《风起洛阳》在北京卫视黄金档播出,开启“网剧上星”新模式;7月,《不完美受害人》在爱奇艺、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同步首播,成为网台同步播出的首部网络剧。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的统计显示,《狂飙》《我们的日子》《人生之路》三部剧集在央视的收视率均突破了2%,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在移动端收视方面,《狂飙》在爱奇艺播出时也实现了高收视率,成为网播剧集发展的年度标志。

  综艺市场呈现稳定向好势态,数量品质双提升。据艺恩智库的数据,第三季度上线部,其中网络综艺占比提升超10%,电视综艺数量同比下滑,但数量规模仍超五成;综N代上线数量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同比提升8%,但热度无明显提升,同质化内容和赛制创新乏力不免让观众审美疲劳;首发新综艺虽然数量少但热度高。[15]收视率方面,综N代依然具有较好的收视表现,文化类节目占据荧屏主流,彰显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细分类目来看,明星户外游戏类和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在观众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其移动端日均视听时长分别占28%和21%,这两类节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能满足观众对多元化和新鲜感的需求,占据综艺半壁江山。[16]值得一提的是,腾讯视频于7月上线的舞台生存实验综艺《舞台2023》,开播两周全网评论量达193万,微博主线亿,盘活了内娱音综市场,成为有口皆碑的爆款音综。[17]

  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全面复苏,春节档、暑期档等热门档期表现亮眼。2023年春节档票房达67.58亿元,创造中国影史票房第二高成绩,暑期档票房突破206亿元,大幅刷新同期票房纪录。2023年票房前10名影片均为国产片,《满江红》《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和《消失的她》单片票房均超过35亿元。[18]其中,《满江红》展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被誉为“大型反诈公益宣传片”的《孤注一掷》在短视频平台“出圈”,彰显了现实题材电影对受众的强烈吸引力。

  2.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内容生产创新的新引擎。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内容生产各个阶段,推动内容生产自动化、高效化、个性化。几大主流媒体平台在打造虚拟主播等产品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023年3月,人民日报推出首位AI数字主播任小融,能够全年无休地进行多线程播报,只需给到一份文本即可无延迟输出视频流,大大提升了播报效率。央视网《两会C+时刻》推出数字虚拟主播小C,小C融合了深度学习、实时渲染、实时“面部+动作”捕捉等多种硬核技术,通过人机协同打造了虚实结合的创新直播。在短视频领域,万兴科技开发人工智能视频创意软件“万兴播爆”致力于打造全链条人工智能创作短视频,将人工智能贯穿脚本创作、智能配音、视频导出等环节,帮助解决出海营销视频外籍演员难找、多语言难适配等问题;快手平台于10月26日正式内测“AI小快”账号,基于快手自主研发的大规模语言模型“快意”,为用户提供自动化文案修改、图片生成、互动问答等人工智能服务。

  3.内容出海另辟蹊径。2023年中国传媒产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内容+版权+IP+平台”的出海模式,“走出去”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从细分题材来看,一方面,古装题材继续展现出强大的国际传播力,吸引了众多海外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古装爱情剧《长月烬明》在国内播出时也在Netflix、泰国TrueID等流媒体平台同步上线]另一方面,科幻、田园、悬疑等题材亮点频出,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登陆泰国TrueID、北美Rakuten Viki等平台;《三体》于9月23日登陆美国PBS,目前该剧海外播出平台已覆盖五大洲,实现中国视听出海的新突破。输出翻拍版权和“IP出海”逐渐成为影视综艺出海的重要路径,剧集《隐秘的角落》被日本购买版权并翻拍成电影《GOLD BOY》,翻拍的电影入选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Gala Selection单元并进行全球首映;2023年4月,越南有线电视公司与芒果TV就《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的模式授权达成合作,收获大量观众的热情与好评。

  为了掌握发行主动权并降低发行成本,各大平台也纷纷开始尝试“造船出海”,自建播出渠道。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等长视频平台均结合自身特点上线国际版App,影视公司华策集团也构建自主发行、一剧一谈、节展销售和线上云平台推介的综合发行模式,与YouTube、Netflix、Facebook、Twitter等近20家国际性平台深度合作,自主创建了60余个“华剧场”频道,海外粉丝总数高达1800万,视频内容累计播放量超180亿次。[20]此外,以ReelShort为代表的中国微短剧平台在海外发展迅猛,截至2023年10月下载量已突破1100万次,于11月在iOS美国娱乐类App排行榜上跃升至第一。[21]

  1.主流媒体入局电商直播赛道,助力国货出圈。主流媒体建构“大视听生态”,通过助力国货直播拓展C端经营服务空间。主流媒体凭借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入局电商直播赛道,通过与直播平台合作和自建直播平台的方式助力国货品牌破圈而出。6月6日,东方卫视的直播账号“东方卫视星选”在淘宝开启海派直播首秀,用上海方言带货,为上海国货代言,让用户了解和感受独特的海派文化。央视财经于9月22日联手拼多多,开展“金牌国货 多多真香”系列活动,为用户提供优价好物并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

  2.电商直播开启付费会员制,兴趣电商和社群电商充满活力。电商直播试水付费会员业务,探索付费看直播购物的盈利模式。10月17日,东方甄选正式上线付费会员业务,并在自有App开设全天“才艺直播”,成为全网第一家实行付费会员制度的直播机构,意在突破通过广告和卖货获得收益的主流直播电商盈利模式,尝试将抖音等其他直播平台的流量变为东方甄选App的私域流量。随着电商深入发展,以淘宝为代表的货架电商和直播电商进入红海,基于抖音、快手和小红书平台的兴趣电商和社群电商逐渐兴起,成为电商的重要增长点。与此同时,2023年上半年在代表圈层文化的小红书购买过快速消费品的家庭数同比增长了35%,折射了小红书通过UGC社区引领垂直社群并打造社群电商的努力。[22]

  3.广告市场稳步复苏,户外场景勃发生机。2023年,中国经济市场全面复苏,市场消费热度也提升了广告主的投放信心。2023年1-8月,广告市场整体投放额同比提升5.3%,重回正增长区间,大量新增品牌的广告花费增长突出。[23]但是,广播电视的广告花费仍持续下降,2023年1-7月电视广告刊例花费同比下跌2.3%,广播广告刊例花费同比下跌12.7%。电梯LCD、电梯海报、影院视频、火车和高铁站广告花费则同比分别上涨20.9%、15.0%、32.4%和15.5%,机场和地铁广告也呈现增长,数字营销向户外广告倾斜。[24]Citywalk和Citybike成为青年休闲的新方式,进一步激活户外场景的互动价值,在人流量大的户外场景中,消费者沉浸式参与品牌互动,元气森林、外星人、德祐、易开得等品牌在户外的广告投放量均较此前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互联网平台广告营收整体温和复苏,部分平台增长强劲。根据TopMarketing的数据,17家上市的互联网平台2023年上半年广告收入同比平均增长13%,最大增幅86%,其中7家增幅在20%以上,作为电商巨头的阿里巴巴以1399亿元的广告收入遥遥领先。[25]并未上市的字节跳动第二季度营收290亿美元,同比增长40%,预计抖音在2023年将在中国达成208.1亿美元的广告收入,显示出强劲的商业变现能力。[26]

  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1302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02993亿元(增长6.0%),总体态势持续向好。[27]然而,相较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支柱型产业,我国传媒产业无论是在所占市场份额抑或盈利能力上仍旧呈现出不小的短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在我国7.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与传媒产业直接相关的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与文化传播渠道等领域,所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203亿元、19857亿元和10712亿元,总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中国传媒产业的各构成板块之间,仍然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2023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71959亿元,中部地区10600亿元,西部地区8196亿元,东北地区864亿元,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况。[28]究其原因,一些媒体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迅速推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成功实现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也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市场份额和受众支持;另一些媒体则受到技术、人才、资金、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数字化融合转型的浪潮中步伐缓慢,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风险。种种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应当得到重视的关键问题。

  影响我国传媒业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仍在于体制机制改革的不完善。尽管近年来我国媒体行业已经在积极拥抱新媒体、努力推动媒体融合建设等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上的变革缓滞,已经成为“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核心机制壁垒。部分媒体虽然已经通过建设融媒体中心等方式实现了对于组织生产空间的初步融合,但在实际业务开展的进程中仍旧缺乏系统性思维与一体化举措,也尚未能实现由“物理融合”向“化学融合”乃至于“生态融合”的飞跃。也有媒体在面对新媒体内容生产时依然沿用传统做法,往往采取拆条搬运、转发引用而非针对性原创的方式,也未能适时引入能适应各平台特色的分众化内容生产机制。另有部分媒体仍未能明确组织的核心定位,以至于往往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出现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甚至与其他社会部门“撞车”的情况,最终致使“新闻+”乃至于四全媒体建设布局迟迟无法真正落地。

  习强调:“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9]随着算法的不断进步推动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构建以算法治理为核心的网络空间治理新体系并引导算法向善已成为重要议题。算法传播以大数据为基础,其中包括用户在网络上留存的各种行为信息,由此,个人信息隐私的被动让渡与主动收集愈发严重,算法“黑箱”的所有者和一般公众之间存在权力不平等的现象。资本的权力隐藏在算法背后,技术及其所有者能够凭借算法隐蔽于公众视野之外,交出个人隐私的一般公众成为被资本、技术和商业所控制的对象。目前的监管制度将算法监管聚焦在算法产生的外部行为及其后果上,算法技术本身成为监管盲区。算法设计的合理性及正当性审查应成为监管平台媒体的重要环节。

  新兴媒介技术构成了推动传媒业发展的驱动型力量,但目前仍有不少媒体组织未能形成对于新兴媒介技术的足够重视,或只片面将新媒介技术理解为提高内容生产效率的工具,而忽视后者在改变媒体内容生态、提升用户体验以及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尤其是在不少正处于转型进程中的主流媒体中,从业者不仅对于新媒体素养的理解与掌握仍有欠缺,在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最终促使许多单位片面满足于对新技术的“一买了之”而无法真正实现新媒体技术与内容生产与制播环节的深度融合。不仅如此,新兴智能化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进一步加重了媒体业所普遍面临的技术代差风险。包括ChatGPT等在内的大语言模型技术,由于已经可以做到自动生成文本、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媒介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媒体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无疑对既有的媒体生态格局形成了新的挑战。另外,在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智能生态布局、算力储备乃至于人才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客观差距。这些都意味着在面对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时,不仅传媒业需要积极应对挑战,以充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加强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我国在智能媒介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

  坚持守正创新,既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要求,也是推动我国传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础。守正,意味着我国传媒业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必须坚守初心使命,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发展定位,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则意味着传媒业需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立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在内容、模式和技术等多重维度上的创新可能。首先,需要进一步拓宽内容领域,激活内容生态,特别是对微短剧等各类新兴涌现的产品形态进行深度价值挖掘,打造更多兼具内容吸引力与思想深度的精品佳作。其次,要努力探索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特别是对于建构在互联网新媒介渠道之上的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内容形态,其商业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再次,应对新兴媒介技术尤其是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给予高度关注。

  对于当前传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不协调现象,各级媒体应当更进一步统筹协调各方面要素,协同联动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正在推进中的媒体深度融合而言,实现由“物理融合”向“化学融合”乃至于更深层次的“生态融合”的深度融合转化,是我国各类传媒力量特别是主流媒体所应秉持的基本经营方略。而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优化顶层设计部署,处理好传统与新兴、中央与地方、主流与商业、大众化与专业化等各类型媒体之间的关系,坚持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核心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媒体的资源优势,以实现优势协调、错落有致的全媒体传播生态圈建设。不仅要开发好移动端新媒体乃至各种虚拟媒介渠道所具有的潜在价值资源,还要切实加强不同媒介形态之间在内容生产、渠道传播以及信息服务等多层次上的协同创新,最终为媒介用户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信息服务,也为各级媒体组织乃至于整个国家的信息传播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传媒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多部门有效的行业监管,过去一年中相关部门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性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仍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对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媒体自律和自我约束,才能有效提升传媒产业的发展活力。监管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填补算法监管、“自媒体”监管等领域的空白;对媒体机构的资质审查、内容审核、广告监管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明确传媒经济行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信息跨境流动日益频繁,国际合作成为有效监管的关键,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制定共同标准并加强协同联动,以促进内容出海的健康发展。

  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所提供的关键机遇,是我国传媒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在2023年11月24日,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持续加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建设,推动各国新闻媒体开展联合采访制作、人员培训交流等合作”等发展愿景,充分彰显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于我国传媒业发展所具有的引领性意义。因此,中国的传媒产业也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进一步推动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合作,聚合多元力量,促进沿线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与各国传媒业一起共谋发展、共迎挑战。

  【本文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智能推荐电视服务生态建设及深化推广策略研究”(编号:GD2329)阶段性成果】

  [3][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3-08-28.

  [5]视听中国.迷失在无垠剧海中,这场旅程不容错过!——2023上半年移动端视听剧目榜[EB/OL].(2023-08-21).

  [6]视听中国.看一期就停不下来,有没有中招?——2023上半年季播综艺移动端视听榜[EB/OL].(2023-08-15).

  [8]QuestMobile.2023OTT行业研究报告:双轮驱动催热大屏,多合一产业链成型,设备“五虎将”、应用“四天王”血海鏖战…[EB/OL].(2023-10-12).

  [16]收视中国.热播流量综艺,你种草了没?——2023三季度移动端视听季播综艺榜[EB/OL].(2023-10-23).

  [27]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EB/OL].(2023-10-18).

  [29]中国政府网.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5).

  卜彦芳,唐嘉楠,刘萍.新技术·新风向·新赛道:中国传媒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J].青年记者,2024(01):20-26.


本文由:杏彩体育平台登录提供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