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剧院学校舞台表演美不胜收街头社区群文活动遍地开花

  为期一个月的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今晚落幕。一个月来,来自世界42个国家、我国29个省市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100多个演艺团体,在全市剧院、社区、街头、学校,营造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而广大市民主动参与的群文活动,更是遍地开花。艺术节期间,47台参演剧目、10余个展博览、演出交易会、艺术节论坛、阿根廷文化周、宁夏文化周等,劲吹公益风、创新风、民族风、原创风、经典风……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背景下,艺术节创新机制的进一步激活、委约原创机制的进一步强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构成了艺术节在承担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道路上,呈现出充满蓬勃活力的发展生机。在艺术节闭幕之际,本报记者以关键词盘点这一个月发生在舞台内外的精彩,让我们沉浸在对艺术的回味中,再一次感受艺术的韵律,脚踏实地地向未来前行。

  倡导艺术创新,是历届艺术节形成的一大机制。本届艺术节的办节机制也在不断得到创新突破。10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青年艺术创想周”,是在去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基础上,予以整合、提高、扩展后实施的一个放飞年轻人艺术梦想的新平台。上海戏剧学院与艺术节中心合作,以“开门办学”和“开门办节”的创意交集,催生了高等教育学府和艺术节运营机构联手办节新机制。在一个多星期的活动期间,200余场演出、30项视觉艺术展览、64部微电影展映,汇聚了大批充满艺术理想的青年艺术人才,凝聚着年轻人们的原创激情和思考探索,为艺术节增添了蓬勃活力。京沪等地的艺术界人士指出,如果能获得更多的支撑,“创想周”将会越做越大,前景令人看好。

  创新办节机制,还体现在了委约创作的进一步强化。谭盾的《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国家话剧院的话剧《青蛇》、上戏的音乐话剧《苏州河北》等,经历了艺术节的全力呵护、倾心孕育,终于在本届艺术节的舞台上精彩亮相。艺术节举办15年来,节目组织从早期的聚拢各剧院现成资源,到走向国内外精挑细选优秀作品,又发展至如今的联合委约制逐渐成形,显示了艺术节在创新之中不断走向成熟。

  而机制的创新意识,几乎渗透于艺术节的各个板块和环节。如本届艺术节交易会,在会场和剧场增设“现场推介演出”,让海内外演出商当场“看样选货”,当场拍板邀约,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本届艺术节新设的“上海影像艺术夜”,通过支付版费,把10部参演剧目转播到全市的各个社区,强化了“人民大众节日”的参与性等等。

  群文活动首次推出“亲艺术·添智慧·艺术节亲子系列活动”,以30天举办20场互动活动、10个项目的规模,放飞孩子们的艺术梦想,汇聚亲子和谐的能量。在儿艺剧场举行的首场主题活动日,孩子们在小荷姐姐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围绕“我为小鸟起名字”的趣味活动。此外,在全市各个剧场和社区广场开展的“艺术节LOGO征名”活动、阿根廷趣怪艺团黑光偶剧《小小路加上学去》、“我和大师零距离”外国艺术家社区行亲子活动专场、“有点艺术”亲子益智手工创作等各类丰富有趣的“亲子系列”活动,吸引大批孩子与家长一起激发爱的能量,处处流淌着温暖的爱意。

  多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始终坚持自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政府主导下,积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满足广大市民享受艺术的需求,本届艺术节在开始之前就通过17个区县的社区文化中心,设立了29个供应点,提供了18000余张参演节目优惠票。艺术节开幕至闭幕期间,又通过举办“全城同庆暨上海影像艺术夜”活动,购买10部剧目的影像播出权,在覆盖全市的74个播放点让更多的观众不用走进剧场,就能欣赏艺术节《天鹅湖》《国之当歌》等优秀剧目。东方明珠广场上,“东方之光·大型创意多媒体盛演”以一天3场、连续10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和广大市民,在灯火璀璨的陆家嘴之夜,现场感受到时尚之都的艺术魅力。

  艺术节群文活动已举办13年,今年又与首届市民文化节紧密牵手。在市民文化节的“各个社会文化主体举手主办”倡导下,专业与业余艺术团体活跃于艺术节的各个群文项目,60余台表演合力打造南京东路世纪广场“天天演”传统品牌。其中,热爱文艺的市民已经成为经常登上这个舞台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特长和热情,让走过路过的游客、行人分享艺术,也促使“天天演”成为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大舞台,在全国形成了影响力。艺术节不但向青年学子提供优惠票,吸引他们走进剧场,还组织艺术团队开展“校园行”送戏上门,一个月期间,共有31支中外表演团体面向全市10多所高校,吸引了50000多名学子到场观看。“百花芬芳·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公益专场”汇集了全国近30位不同剧种的名家名角,这些“双奖”演员进社区、入街镇,与市民戏曲团队、舞蹈团队同台表演、座谈交流,还开设讲座为市民面对面辅导,让高雅的艺术变得更加亲民。

  被视为晦涩难懂的当代艺术,在艺术节期间也散发出了亲民的气息。“阿根廷文化周”中,著名阿根廷装置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在静安嘉里中心广场上制作了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神奇装置作品《人人都可以玩特技》。他在广场地面铺就逼真的石库门建筑立面图,但窗户和窗台都以立体呈现,还在画面前竖起一幅巨大的镜面,让地面的石库门立面,在镜子里果真“站立”呈现。观众皆可自由走进画面,躺在地上,看着镜子,构思并摆出各种动作。镜子里呈现的效果非常奇特,吸引参观者踊跃亲身体验,纷纷用手机拍摄自己在镜子里创作的“特技”发微信,还说:“原来前卫、难懂的当代艺术,也这么好玩生动!”

  跨界融合,艺术混搭,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一大潮流。本届艺术节中,《天鹅湖》不仅大胆改编剧情,还对芭蕾舞和现代舞进行了混搭;谭盾的《女书》在表演形式上实施交响乐队、微电影的混搭,内容上则进行了民俗、民歌与现代音乐和审美观念的对话。而“昆剧王子”张军联合各界人士组成的“多国部队”,制作演出的“水磨新调”全息音乐会,更是用代表最新音响技术的“3D全息音场”,对古老的昆曲进行重新诠释和包装,虽然曲韵依旧隽永,令观众如同置身舞台的观赏体验,却产生了焕然一新的魅力。事实上,记者出入各个剧院,处处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大胆进行跨界探索、锐意艺术创新的努力。

  张艺谋执导的京剧《天下归心》在今年艺术节戏曲类剧目中颇为引人瞩目。这位著名电影导演表示:“我作为一个跨界导演,面临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如何让京剧呈现出最本质的美。我认为一桌两椅是京剧的起点,所以这次我将用一桌两椅来做一个简约和象征的舞台,用它来传递这样一种美感。”《天下归心》呈现在观众面前时,的确让人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京剧舞台——舞台的三面被白色包围,正中与两侧分别“镶嵌”着巨大的红色“一桌二椅”。在整出戏中,这“一桌二椅”始终作为最重要的布景在舞台之上并承担不同的功能。在第一场“克段”中巨大的“一桌”还被蒙上宣纸成了一个“皮影戏”的舞台,演员们在后面开打,身影被投在宣纸上。把电影的色调处理用于京剧的舞台,张艺谋显然是用跨界意识强化舞台表演的场面感。

  多次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的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今年携手同样多次在艺术节亮相的光剧团,带来了跨界新作《木兰》。在这个别具一格的“击乐剧场”中,打击乐与京剧有机结合,甚至连京剧舞台上开打的棍棒也兼具乐器功能。最让人感到惊喜的要数其中几段京剧与打击乐的融合。“十三响”是京剧短打武生演员用以展示身手矫健的动作套路,在《木兰》中由十多位打击乐手同时表演,虽然他们的身手不似专业京剧演员那么利落,却能以整齐划一地用手掌拍打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声响,把“十三响”巧妙转化为“肢体打击乐”。京剧把子中的一套“十八棍”更是用得巧妙,16位演员各持棍棒对阵开打,时缓时急、时轻时响的棍棒击打声,既有京剧戏韵,又是节奏多变的打击乐。戏曲的跨界尝试近年来屡见不鲜,但成功之作并不多,而《木兰》的跨界可算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例。

  此起彼伏的世界首演、中国首演,总是会以独特的惊艳,让人感受到视听的愉悦和心灵的震撼。

  作曲家谭盾历时5年酝酿创作的微电影交响诗《女书》,以中国首演的方式呈现于由他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上,交响乐、竖琴、微电影的跨界表现,传递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中国情调,令全场听众为之陶醉;上海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赵麟创作的《观》,用现代人的视角再现大唐西域风情,在艺术节期间的世界首演中,邀请马友友联手笙演奏家吴彤、上海四重奏,与管弦乐队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对话,丰富的内涵给听众留下无限的回味。

  在蒙特卡洛芭蕾舞团、贝嘉芭蕾舞团,演奏家祖克曼、约舒亚·贝尔、列宾、莎拉·张的世界各国的名团名家“老朋友”频频加入参演节目行列的同时,一张张“新面孔”又出现在艺术节舞台上。林望杰率圣地亚哥交响乐团首次访华,带来了动感十足的美国音乐风情;第一次来到上海的德累斯顿童声合唱团,训练有素的歌声满载着优美与真诚,荡漾在听众耳畔;芭托莉和柯仁娜两位欧洲次女高音不约而同首次来沪“报到”,两台“隔江对唱”的音乐会散发着经典音乐浪漫和优雅的浓郁气息。

  刚刚组建的重庆芭蕾舞团首次走出山城,一台《寻找香格里拉》洋溢着平均年龄20岁出头的“初生牛犊”们的勃勃生气,民族色彩鲜明的藏族舞融入芭蕾舞的尝试,被同行们称为是在“寻找中国芭蕾语言的突破”;军旅歌唱家王宏伟携妻杨珊珊在艺术节舞台首次亮相,一台音乐会既是用歌声与琴声进行“弹琴说爱”,也为艺术节的演艺板块,增添了中国西部音乐的色彩。

  本届艺术节参演节目的票房,虽然团体购票的数量大大减少,个人自费购票却异军突起,让艺术节的票房出现了一路飘红的现象。国庆长假结束后,承办蒙特卡洛芭蕾舞剧《天鹅湖》、贝嘉芭蕾舞团《之夜》的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公司曹经理,还在为一大堆未能出售的门票发愁,但临近艺术节大幕开启之际,办公室里的打票机便每天响个不停,没有几天,电脑票板上的座位通通被抹上“已售”的红色。艺术节票务部门顾经理拿出一份统计说:“参演艺术节的47台节目中,售票率为100%的有10多台,其中有多台演出连加座票也告售罄;另有近30台节目的出票率在九成以上。平均售票率和上座率,都超过了历届艺术节。”

  本届艺术节频频出现的一票难求,在这一个月里形成一个个热点。话剧《青蛇》《大宅门》、现代芭蕾舞剧《天鹅湖》和“之夜”专场、越剧《甄嬛》、芭托莉独唱音乐会、王健“完全巴赫”音乐会、马友友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谭盾指挥上交的微电影交响诗《女书》、莫文蔚演唱会……因为难以买到门票而变成了热门演出。剧场、演出公司和艺术节中心为了满足各个渠道传递过来的购票需求,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甚至要关掉手机躲避无数请托。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李明分析道:“本届艺术节出售的参演节目门票,大多为个人购买的散票。票房一路飘红的现象说明:艺术节已经成为市民信得过的优秀节目平台,大家都会放心购票观看;二是观众爱好正在分流,因此热门效应覆盖各类演艺品种;三是艺术节既倡导公益,又遵循市场规律,正在培养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和民族长期形成的民间艺术众多,所以,几乎每一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都会出现让沪上观众感到十分陌生的剧种。来自河南的越调,就是本届艺术节的一大冷门。河南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越调上一次来沪还是21年前,越调名家申凤梅率团领衔演出《诸葛亮吊孝》等剧,并获得了第四届“白玉兰奖”荣誉奖。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所在地周口是老子的故里,所以,他们为本届艺术节带来的是花了很大心血创作的新编历史剧《老子》,扮演老子的正是申凤梅的弟子申小梅。越调《老子》九易其稿,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中国第九届艺术节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剧目等,无疑是一部佳作。因此,虽然绝大多数上海观众连越调的名称都没有听到过,但从剧场的上座率来看,这部冷门剧目还是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据剧组人士分析,艺术节是个大舞台,对观众的影响力十分强烈;上海是个大城市,熟悉越调的潜在观众不在少数。

  大提琴家王健以两场“完全巴赫”音乐会先后演奏巴赫6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一个月前被普遍视为“超级冷门”。巴赫的这些作品创作于300多年前大提琴尚是伴奏乐器的年代,直到上世纪初才有人去尝试,因对大提琴家是一个巨大挑战,直到现在也很少有演奏家当作音乐会的曲目。王健自己也坦承,演奏这些曲目凭的是艺术家的心情、体力和感悟,拉的是一种感觉。显然,如不是回到上海面对颇有缘分的家乡听众,王健自己也缺少全套演奏的信心。但是,如此小众的曲目,却引起了上海听众的强烈反响。两场音乐会的门票在演出前半个多月就告售罄,上海音乐厅赶紧增设加座票,也马上一抢而空,有将近一半的听众还购买了全套门票。用一些资深乐迷的话说:“冷门曲目变为热门演出,反映了上海听众不再‘轧闹猛’追求轰轰烈烈的名团,爱好正在朝专业化、多元化分流。”在音乐会上,王健一个人、一把琴,就如在委婉诉说一样,流畅深情地用巴赫乐曲与听众进行对话;而听众们安安静静,似在认真倾听他的真情流露,沉浸在典雅的艺术氛围之中。

  筑巢引凤,跨国合作,用中国语言讲述世界经典故事,让中国故事登上世界舞台,这一制作模式在艺术节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空间。本届艺术节继续打通文化“血脉”,有多部作品以跨国制作、“混血”班底亮相,让人们看到,中国舞台剧比中国电影进军国际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开。

  田沁鑫导演的话剧《青蛇》,由国家话剧院与苏格兰大剧院共同制作,虽是中国故事,其舞美、音乐、灯光设计等却是欧洲班底。《青蛇》的创作融入了中外艺术家的共同创意,舞美设计师莫尔·海恩塞尔、灯光设计师娜塔莎·奇弗斯、作曲家大卫·保罗·琼斯等特地到杭州采风,目睹“烟雨西湖”之后,在《青蛇》的舞台上设计了一套20吨水循环系统,真实再现“烟雨凄迷”的唯美意境。全剧高潮“水漫金山”的场面,运用特殊的水幕进行呈现,演员在水幕与水面间穿行,效果奇特,却能滴水不沾。灯光设计师奇弗斯是英国戏剧奥利弗奖得主,她为《青蛇》设计的灯光,在演出时凸显了“佛、蛇、人三个世界的隔阂”,随剧情递进,三个世界的“舞美界限”也逐渐交融。

  音乐话剧《苏州河北》,反映了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失去家园,唯有上海敞开怀抱接纳他们的人间大爱。起先,这只是上戏教授孙惠柱创意的一部学生作品,去年在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演时,因讲述的是犹太人祖辈的故事,引起了犹太裔观众的强烈反响。孙教授带着该剧在美国一所大学上演时,更是受到曾获14个外百老汇奥比奖的犹太裔导演李·布鲁尔的关注。双方接触洽谈,一拍即成,艺术节中心提供委约,促成了该剧新版如期亮相本届艺术节。中英双语演出的《苏州河北》在艺术形式上颇具中西合璧的特点,音乐由二胡与小提琴象征中西文化对话,当爵士乐融入了京剧西皮二黄的旋律时,又充满了相互碰撞的幽默。而表现人物心潮汹涌澎湃时,古筝的拨弦演奏充分体现跌宕的情感。全剧把西方话剧的布莱希特式表演风格与中国戏曲元素进行巧妙融合,用世界共通的文化语言讲述了发生于中国的故事。

  由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匈牙利大艺术宫联手制作的威尔第歌剧《阿蒂拉》,也成为了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在全球纪念威尔第诞辰200周年的日子里,双方合作的该版,先在布达佩斯进行了音乐会版首演,随后制作成舞台版参演艺术节。以色列籍指挥家,意大利、匈牙利和中国歌唱家,加上上海歌剧院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中外演职人员混成制作和表演的合作模式,催生了这部威尔第的早期歌剧诞生了“混血版”。这种跨国合作、跨国演出的模式,在艺术节之后还将得到不断深化。目前,《青蛇》已经开始了在欧洲的巡演,《苏州河北》的导演布鲁尔也表示,他正在带领该剧进行全球巡演的努力,让这些中国故事登上世界各国的舞台。

  通过15年举办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整体品牌效应,已经在全世界产生影响。今年的艺术节论坛、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各国嘉宾纷纷表达合作意愿,许多计划已在实施和酝酿。今年的演出交易会由于采用了新的机制,吸引了超过300家演艺机构参与,其中国外知名机构占了三分之一,达成的255个节目交易意向,大大超过了往年的数量。而更多的外国艺术机构还主动要求形成节目交流机制,让优秀的中国节目能源源不断地为各国艺术节补充新鲜血液,提供新看点。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各大板块项目,也正在产生品牌魅力,而且不断被赋以新的内涵,新的品牌也正在被打造成型。如今年艺术节分会场活动,在无锡、常州开展得热热闹闹,各种公益亲民机制的推行,让当地观众分享到了艺术的成果。艺术节的“节中节”活动,也开始从剧场更多地走进公共场所,今年以静安嘉里中心为主会场的“阿根廷文化周”,让普通市民与青年白领们,更方便地与艺术亲密接触。

  虽然品牌效应显著,但运营方却在寻找突破,求得更大发展。一家香港拍卖行的负责人士对记者说,今年的上海艺博会比过去大有进步,尤其在布展上体现得更加专业。上海艺博会创办迄今已经17年了,已打造成为亚洲最具影响的艺术博览品牌,但与国际上一些老牌艺博会相比,它还相当年轻。不过,上海艺博会的运营方敏锐地凭借中国艺术品收藏实力的迅猛上升势头,精心策划,吸引了海内外画廊和优秀艺术品云集上海。自从西方金融危机之后,上海艺博会面对的是陷入艰难发展环境的国际艺术市场;而世界著名的巴塞尔艺博会在香港落户,其文物艺术品进出口的便捷和免税政策,给上海艺博会造成巨大竞争压力。这些年来,上海艺博会不断谦虚地向世界上优秀的艺博会学习,深入了解画廊、收藏家、艺术家的处境和需求,为打造上海的国际化艺术品交易平台,不断完善服务,维护并提升品牌效应,因此,促使本届上海艺博会在困境和压力中,再次呈现空前的盛况。

  公费医疗范围缩减两省军区司令换将习会见克林顿女子狂买百双鞋超级大炮胶带封嘴胎盘能否买卖小产权房 转正粤港贸自贸区俄客机坠毁台湾与冈比亚断交火山吐烟圈女主播晒猎杀雄狮照一滴血测癌曼德拉失语半年


本文由:杏彩体育平台登录提供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