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深入社会议题——上海视协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先睹为快之三(内有招募信息)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五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三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自3月11日正式启动,经历三个月的征集,吸引了北京、山东、广东等22个省市40余家国内影视制作机构、短视频创好者,以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等143所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3696部。最终,社会竞赛单元评选出“最佳作品奖”6部,“优秀作品奖”8部,“好作品奖”10部,入围作品16部;高校竞赛单元评选出“十佳作品奖”10部,入围作品10部。另外大赛还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视觉奖、最佳制作奖和最佳系列奖各1部,优秀传播奖3部。

  从数千部作品中遴选出来的60部获奖作品,究竟如何优秀?在第三辑“先睹为快”推文中,小编为大家选出深入社会议题的四部优秀作品,其中有讲述一位面临幼儿园关停的园长如何积极应对,努力安顿教师、员工和孩子们的《即将“消失”的幼儿园》;有讲述十九岁内蒙古姑娘收养上海孤儿的《乳之初》;也有关注粤东海域中华白海豚生存现状的《它的海》;以及用一种“两极相遇”的幽默方式创意呈现的“科教片”《如何快速变老》。

  大赛组委会还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对优秀获奖短片赋予短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和全面地解读作品。

  纵览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五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三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包括纪实、微电影、动漫、MV等,题材触及面之广博,内容之丰富生动,形式之新颖独特,探索性之强,真正打开了当代视听艺术的视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提振了人的精神。

  组织短视频大赛,首先是给众多爱好者搭建平台。在无数短视频播送平台上,千奇百怪的视觉体验各不相同。与网络流传的各种短视频相对照,这次主办单位确定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或许是经历了三年特殊时期,能够自由走动的拍摄者们对世界,对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有了一份特殊的感触和理解。简单一句话,生活着是多么不容易啊,但生活着又是多么美丽!“美丽中国”其潜在的意义指向,是经历过特殊时期之后的人们,更体会到生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主办者抓住这一主题,希望将最近一些年来,短视频拍摄者的内心语言传递和传播出来。这种有组织的视频大赛最有意义的一面,是同一主题的数千种短视频集中亮相,其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只有亲身体验,才可以感受到其艺术魅力。一些拍摄城市生活的景观纪实,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城市生活做了极具个人化的对比和处理,人们希望世界和平,生活安定,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日常生活,但在生活中要守护日常也是非常之不容易,多多少少总会有困难和坎坷出现。像这次参赛的作品《即将“消失”的幼儿园》讲述了浙江金华一个幼儿园园长因为小朋友人数太少,因而接到幼儿园即将关闭的通知。即便如此,她不绝望、不抱怨,而是抱着要将同事和小朋友安顿好的态度积极应对。这位大学毕业的九零后幼儿园园长,来到社区幼儿园,看护那些打工者的孩子们。这种求职工作本来就带有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性质,工资回报都很低。在承受了多年的辛劳之后,幼儿园还是要关闭了。照一般的求职者的心态,面对镜头,可能会抱怨或悲苦难言,但我们在《即将“消失”的幼儿园》看到了永不“消失”的寻找生活出路的努力。类似题材作品还有《村里回来了个年轻人》《我的玉米会成熟》等,都展现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形态的方方面面。非遗文博也是短视频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格子里遇见非遗》《智在匠心》《外国青年感受江西非遗之美》《我们的故事——精美的石刻会说话》,这一类作品展现的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人文之美,也将人们的视线从纷繁琐碎的日常生活,转向精美的器物,从中获得某种审美体验和精神超越。自然风光的记录,是参赛作品中最多的,可以说是随见随拍,但一些参赛者还是拍出了惊艳的视觉效果,如《你好,新疆》《绿叶飘起来》《行色张掖,晨邀你来》《隐入乡野》等,单单从它们的标题,就可以感受到天南地北、生生不息的自然气息。还有一些公益广告,如《一带一路,非凡十年》《社区餐桌》等,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一张餐桌,都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视野,是看得见的生活。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举行的短视频大赛由原来面向社会公众的大赛,扩展到大学生,这样的拓展,其实也是兼顾到AI时代,全民参与热情。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曾率先发起《中国一日》的征文活动,给今天的读者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字记录。今天我们发起“美丽中国”短视频大赛,也是为后人留下新世纪的历史记录,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并且不间断地做下去。

  三千上海孤儿入蒙故事,已有多种艺术样式演绎,电影《额吉》《草原尽头是大海》、话剧《国家的孩子》、电视剧《国家孩子》,均是颇有影响,获奖多多。这是基于题材的特殊性,它包含人类学的意义,落难之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以及民俗学的奇景,江南与内蒙的巨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蒙汉民族的血浓于水,中华民族一家人的深情,它跨越了真实的发现、道德是非的发现,而达到了社会必然律的发现,它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故事,故而具有永恒的感动、历久的魅力,是可以不断传承创新的。

  这不,短视频动画《乳之初》又重现这一题材。在众多黄钟大吕之作面前,它似乎没有羞怯,她如同一个可爱的稚童,以自己的朴拙真诚,唱出天籁一般的颂歌。短短三分多钟,却有长久的余味。在美学上,它有足够的自信,一是它没有如同其他样式的作品一样,是一种全景式的描述,它只是表现了一个十九岁的内蒙古姑娘,收养上海孤儿的故事。这里,十九岁,内蒙古姑娘,未婚,与五个上海孤儿,如许的关键词相连,是独特的角度,其他作品未曾表现,也是深刻的情感,会有绵绵的情思;二是它没有直写姑娘的决然,而是细细地描摹她内心的变化过程,有过感动,有过犹豫,有过挣扎,最后,超越世俗层级,毅然决定成为五个上海孤儿的额吉,它是契合人性的,也是符合艺术表现规律的;三是它是一种动画的形式,它有一种美术的意境,白色帐篷,袅袅炊烟,太阳月亮,青青草原,马头琴声悠扬,六十年代特有的家庭用品和陈设,颇有经典广告《立邦漆》的意蕴。更具创新的是,姑娘的徘徊与踌躇,是用舞蹈的方式表现的,而非写实的表演方式,用肢体和表情,将内心的波涛端出,舞蹈语汇深邃感人,委婉而又深沉,有艺术的灵动,是迷人的情景。

  故而,短视频以短搏大,并非不可为,关键在于能否超越观众的想象力和创意,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又保持一种与时代共鸣的先进价值观,《乳之初》给了我们如此的示范。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中国视协电视史论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视协影视机构委员会副会长)

  《如何快速变老》是当前难得一见的、创意十足的,让“两极相遇”的幽默“科教片”。它让老年/青年、科教/幽默、权威/平民、时髦/端庄等似乎不能相遇的“两极”,融于一体。

  首先,其成功要点之一在于输出了真正科学的理性观点的同时,兼顾了网络青年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的情绪。网络,往往是“共情地”,彼此为网友提供情绪价值,但并非有效、有利地传播观点。于是,一些被情绪裹挟的、未必正确的观点会形成“浪潮”。例如,年纪轻轻,自叹已老,有点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的人多,似乎就显得“正确”。这就是这部短视频制作的必要性——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紧扣“大地叙事”的主题,以“村头大树下老爷爷讲故事”这一绵延千年且各个乡村地区共有的模式,形成对于“终极话题”生老病死的形象展现,且很容易让身处各地的网友有着熟悉的情感代入。

  再者,邀请“压倒性权威”科学家、教授,“老顽童王渝生”担任主角,是十分明智的选择。网络杂音巨量,邀请德高望重且本身童心十足,多年致力于科普的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在“如何快速变老”这个专业上具有“压倒性权威”优势,避免网民经常性因彼此匿名而“感觉”对方只是“民科大师”的烦恼。与此同时,王教授本人的目标和性格,也十分适合这个选题的呈现。

  而且,因为以上三条的设置合情合理,显得短视频整体基调“如沐春风”。王教授一本正经、面带笑容地传授“秘笈”,句句“打”在网络青年的“痛点”上,比说教更有效地感染了“强说老”的年轻人。同时,画面色调舒适,绿意盎然,镜头切换流畅,在大自然环境中谈论这个话题也更切题。

  在五四青年节,制作有关“青年与年青”“年轻与年老”的对比性话题,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是明智且有效的,同时显示了剧组的匠心独运。

  《它的海》,短短三个字,简洁有力,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也是整部作品带给人的感觉。它让人看到,短是形式,也是意味,小而美也可以折射大的宇宙,承载大的意义。

  粤东海域在2010年有23头海豚,到该片制作完成的2023年,仅剩下13头。这部五分钟不到的作品,画面、字幕与口述互为补充,展现了粤东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现状。

  作品以微观视角表现宏大主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镜头语言,既用无人机从空中俯拍的广阔海面,也近距离捕捉白海豚在海中自在遨游的身影,大海之美,白海豚之美,就这样带着生动的气韵直观地闯入观众的视线;二是叙事角度,通过字幕与受访人口述介绍白海豚整体生存境遇的同时,跟踪拍摄了一大一小两只白海豚,特别是小白海豚仅仅三天的短暂一生,从它跟在妈妈身边嬉游,钻到妈妈腹下吃奶,到因为恶劣的环境而早夭之后,妈妈仍然日复一日地将它驮在背上,直到它只剩下一副骨架和一层皮囊。这又何尝不是白海豚整体生存环境的隐喻呢?

  通过这种方式,创作者将美好与残酷一并呈现在受众面前。由此,作品实现了视觉奇观与人文关切兼具,充沛情感与理性思考并存。作品的另一个巧思在于,虽然主角是中华白海豚,但创作者没有简单抵用画外音进行讲述,而是让受访的研究人员一并出镜,在介绍白海豚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也讲述自己的工作日常和研究感悟。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另一方面也是对人与自然理想关系的描摹。

  作为网络文艺最具代表性的样式之一,短视频问世以来,一直面对的质疑便是其能否真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效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要回应这个质疑,需要短视频创作者不断研究其内在规律和审美特质,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大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它的海》正是体现了创作者在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同时我们也看到,要做出优秀的短视频,恰恰需要创作者花费更长的时间。据了解,为了制作这部作品,两位创作者出海三四十次,拍摄了一年半。

  令人期待的“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五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三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将于2024年8月8日(星期四)14时,在上海文艺会堂3号楼三楼多功能厅(延安西路200号)举办。有兴趣参加颁奖仪式现场活动的读者朋友,可以扫描下列二维名参与,名额30人。

  也欢迎广大短视频从业者、爱好者,以及感兴趣的读者朋友,扫描下列二维码,通过照片直播方式参与活动。

  原标题:《深入社会议题——上海视协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先睹为快之三(内有招募信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杏彩体育平台登录提供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