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逝者 他力推中美这项交流“破冰”!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消息传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纷纷转发了李政道的悼念文章,并写道:“李政道先生千古。”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也专门发文表示怀念:四十年多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李政道先生在、严济慈等中央和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发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学研究生考试计划”(CUSPEA),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开辟了中国学生赴美国大学留学的通道。这一极具前瞻性的破冰之举,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李政道不仅仅是一位天才物理学家,他还对中国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众多中国学生打开一扇留学之门……

  1956年,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二人,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合作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假设。

  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由吴健雄用钴60验证。

  在1956年以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宇称守恒”,也就是说,一个粒子的镜像与其本身性质完全相同。

  具体来说,当时的科学家发现θ和τ两种介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完全相同,多数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粒子,但θ介子衰变时产生两个π介子,τ子衰变时产生3个,这又说明它们是不同种粒子。

  但李政道、杨振宁二人深入研究后,大胆断言,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

  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这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的话,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它们的衰变方式不一样。

  但此后不久,华裔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巧妙验证了“宇称不守恒”——准确来说,1957年处,美国有三组科学家几乎同时通过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理论假设。

  1957年4月,凭借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李、杨二人获爱因斯坦科学奖。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左三)、杨振宁(左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此时距离李杨两人发表论文仅13个月的时间,李政道只有31岁,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年轻得主为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时年25岁)。

  如二人建立了统计物理中多体问题通用理论框架,还一起与物理学家、MIT教授黄克孙共同研究了玻色硬球系统的统计。

  公开消息显示,李政道自幼展露出对数学和物理的独特兴趣,4岁时认字,并开始学习心算加减法。

  中学时期,《膨胀的宇宙》等科普书籍激发了他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受战争影响,他辗转多地求学,高三时因学业优秀被聘为低年级物理和数学代课教师。

  但入学一个月后,在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束星北(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和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影响和建议下,李政道改读物理系。

  当时物理系学生少,课程与化工系合并,但束星北常与他讨论物理,李政道建立了对物理学的整体认知。

  1945年,19岁的李政道亦北京大学学生身份,转学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大二。此期间,他的老师有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等人。

  1946年,受研制“种子计划”,经西南联合大学遴选及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力荐,李政道获国家奖学金赴美留学。

  后因选学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开设的量子力学课程,成绩突出,被泰勒引荐给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恩利克·费米,成为芝加哥大学的正式研究生。

  李政道和导师费米一样,都习惯自学,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成果,而是用自己的方法从零开始,构建起整个知识体系。

  1950年6月,李政道攻读下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其毕业论文为《白矮星中的氢含量》。

  论文中阐明,白矮星内的氢含量不大于1%,将白矮星的钱德拉塞卡极限上限质量断定为后来科学界所公认的1.44倍太阳质量。

  这一结论收到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的赞赏,论文也获校长奖。一时之间,李政道被誉为“神童博士”。

  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UCL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53年,27岁的李政道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两年后升任副教授。

  1956年,时年30岁的李政道获聘哥大教授,创下该校自1754年创建200余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

  1960年,李政道开始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同时以兼职教授身份在哥大任教。

  从李政道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世所罕见的物理学天才。通过解答难题以获得智力上的乐趣,也是李政道一生的爱好。

  根据李政道中国事务的负责人王垂林介绍,李政道在退休之后,还经常重读自己年轻时代的论文以作消遣。后来他逐渐难以理解自己的旧作,便改为阅读大学物理教科书,并仍然以解答其中的习题为乐事。

  李政道的大儿子李中清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有一天父亲李政道问他:“你通常会做梦吗?”李中清回答说自己有时会做噩梦。李政道则说,自己一生中从未做过有情节的梦,只会在梦境中看到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从这之后,他的人生除了研究物理学之外,又多了推动祖国科学事业发展这第二条主线年代,李政道曾针对科学人才培养提出多项建议,都获得采纳:

  1978、1979年期间,李政道从中牵线,安排中国高能物理考察团赴美考察,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为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建造高能加速器铺设道路。

  并且在1979年,李政道亲自回国授课,在北京友谊宾馆科学会堂连讲七周,主要是“粒子物理和场论”和“统计力学”两门。为了让国内科研人员尽可能快地走到国际前沿,他将原来应该用一到两年讲授的课程内容集中在两个月内讲完。许多前沿研究中的术语没有对应的中文,李政道每天绞尽脑汁翻译,还是不得不保留一些英语术语。既要讲得快,又要讲得充分,还要讲得明白,李政道为此每天凌晨3点就起来备课。

  不止如此,他长期反复在中美各所大学之间游走,最终促成了CUSPEA项目。

  CUSPEA,全称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是1979年到1989年间,我国用来选拔派遣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考试,由李政道和中国物理学界合作创立。

  要知道,当时没有向北美派出留学生的渠道,而且直到80年代初期,国内还没有GRE和托福考试。

  但通过CUSPEA,10年期间,有近千名有中国物理专业学生留学深造,培育了电流变/磁流变液物理学家陶荣甲、洛克菲勒大学教授任海沧等人。

  1983年2月8日,李政道在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严济慈的信中表示自愿担当美国高校与CUSPEA考生的联系人,以保障尽可能多的学生能被录取

  1985 年,李政道(左三)专程到洛杉矶参加 CUSPEA 代表团总结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供图)

  作为一位如此杰出、热爱科学研究的学者,李政道为何愿意为CUSPEA这样一个非科研项目耗费如此之多的心力?

  李政道的长子李中清的回答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这跟父亲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有关”。在西南联大,他遇到束星北、吴大猷这样的老师破格收他上课。在美国,他又遇到破格录取他的芝加哥大学。他的一生之中,无数愿意为年轻人另辟一条蹊径的人,共同缔造了一个奇迹。李政道愿意把这个奇迹回赠给更多年轻人。用他写在自己60岁生日时的线年前,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我获取了中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物理学方面继续深造。这一难得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驾驭的。尽管成功的机遇不可预定,但它的概率却可以大大增加。通过吴教授,我方能得到这一机遇。我对这一机遇的珍视,是促使我近年来组织CUSPEA考试的主因之一。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年轻人。

  每当想起CUSPEA,我都会想到小平先生和中国当时主管科教工作的方毅副总理等中国领导人,想到上面提到的这些老一代科学家和教育家以及很多很多支持 CUSPEA 的科学界和教育界的朋友。我也十分感谢美国支持 CUSPEA 的九十多所大学的教授们。我的这些事,都是我和夫人秦惠䇹及助理 Irene 女士在CUSPEA实施的十年中,为所有赴美的中国年轻人所做的一 切,更是历历在目。今天,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在中国科学和教育处于人才断档的严重时刻及经济十分困难的环境下,为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将永载史册。

  1983 年3月9日 ,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王新庆 摄 / 新华社 供图)

  2016年,在李政道的呼吁下,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李政道研究所,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

  李政道晚年还活跃在物理学学术研究的前沿,2008-2010年期间,与学生合作提出“时间子”(timeon)概念,发表多篇论文。

  当初宇称不守恒,是研究为什么左跟右有分别。时间子就是要证明,时间就是有过去和未来之分。

  歌德在名著《浮士德》中曾经写到“太初有为”,英国作家瑞·蒙克在《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一书中曾引用这句话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提名。无论是“太初有为”,还是瑞·蒙克那本传记的书名“天才之为责任”,都可以恰当地形容李政道的一生。李政道的一生之辉煌,不只在于其天才的迸发,领悟宇宙之道;更在于他作为一个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之有为。他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天才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是关于更多的人。

  综合 央视新闻 澎湃新闻 新华社 北京大学 三联生活周刊 赛先生 科技日报 世界科学 量子位 未来科学论坛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等


本文由:杏彩体育平台登录提供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