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正式摘下口罩的第一年。很多人都从年初时的高预期,逐渐走到了年尾的一声叹息。对各地政府来说,今年也是举步维艰的一年。其中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之一可能就是劳动就业。大量大厂的人被卷到小厂,小厂的人被卷到了家里。积攒了三年的“毕业生”更是就业率惨不忍睹。这时,可能对很多普通大众来说,“就业型创业”就变成了产生收入,养家糊口的一个必选项。由此,今年出现了一个流行热词:“低成本创业”。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低成本创业项目呢,笔者这里总结了一个“3413法则”。
1. 低启动成本:即完成首个业务闭环的成本要低。如果创业项目是以复制为发展途径(如一家店两家店这样不断复制),那么首家店的启动成本要足够低。如果创业项目是以扩张为发展途径,那么1.0版本的启动成本要足够低。
2. 低风险成本:即创业项目落地的过程中的结构性风险(一旦出现即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要少。即使遇到风险或犯了错误,也有调整改正的机会。
3. 低壁垒成本:创业项目形成第一个壁垒的成本要低。这里的壁垒不需要做到行业第一,只需在你的服务半径里,形成足够的比较优势,能“站稳脚跟”。
(2) 快速达到盈亏平衡:对普通人来说,可投入的试错成本都相当有限。而且如果迟迟利润不能为正,创业者的动作大概率会变形,造成恶性循环。
(3) 快速形成壁垒:只有形成第一个壁垒,有了相当的抗风险能力,项目才算站稳脚跟,否则随时可能会因一个意外“猝死”。
3. 稳:现金流收入不求多,先求稳。不要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事情。
4. 准:项目的目标受众,可以是普通大众,也可以是某个细分人群。但一定要准确,并为其提供匹配的产品或服务。
从大的行业方向上来说,可以让普通人创业,又能同时满足三个原则及四个要求的行业,几乎只剩下一个:“新消费”。这里“新消费”,首先要是一个传统的“生意” ,不要务虚(即在达到第一个壁垒之前,不要去想那些“格局”、“平台”、“生态”、“新物种”之类2VC的大词儿)。然后再在这个“生意”的基础上,去做增量性创新:如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体验创新等。
1.顶层漏斗(天时):即先评估宏观的市场环境,先确定当前时间窗口的“大趋势”,这里有几个视角:
(1)首先,无论从消费市场上看,还是从社会结构上看。当前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发展成“M型社会”。有大量的“中产人群”下降为“低净值用户”。虽然收入降低了,但生活水平又不想下降。于是,这几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平替型产品”。比如近年火爆的“新国潮\新国货”,其底层价值主张除了文化属性外,更重要的是“充足的性价比”。如果性价比不在,就会出现“李佳琪的花西子现象”。
(2)关注各类细分消费人群消费习惯的演进。当下的消费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细分的消费人群对应各种不同的消费习惯。如占消费主体的年轻人群,其消费习惯除了追求性价比以外,还包括:愿意为颜值付费,愿意为体验付费,以及愿意为情感付费(如今年火出圈“淄博烧烤”)。此外还有今年比较引起关注的“新老年人”,“他\她经济”等等。
(3)最后,在看具体的细分赛道,如:单身经济、宠物市场、户外市场、休闲食品、茶咖等等。
2.中层漏斗(地利):即评估创业选择的地区,如果以城市为视角,可以考察当地的:
③房价:是否民众的可支配收入里,是否可以有较大比例用于消费(所以很多三四线城市反而呈现出比较“意外”的“消费升级”现象)。
(3)消费活力:可以观察当地各等级“商圈儿”的商铺空置率,以及“夜经济”的活跃情况。
(1)具体相应的技能:很多创业者都是从原有的工作岗位上“专职”到新的创业项目,所以可以评估在原有岗位上建立出的职能能力是否可以在创业项目上发挥价值。如“产品能力”更适合发挥在“零售类的项目(需要各种产品创新、组合及定价)”上,“运营能力”更适合发挥在“高频低单价类的生活服务类项目”上等等。
(2)有足够喜爱(兴趣):这是个很好的“加分项”,只有有足够的喜爱,才会有足够的敏锐度在创业的过程里发现隐藏在细节中的种种“问题”和“机会”。
对比前些年的那轮“自上而下”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明年大概率会是“自下而上”的“大众创业,万众就业。创业代替就业”的一年。对于各地政府的人社部门,也可以参考上述模型,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及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就业问题。
获取更多干货、答疑及加入官方微信群,欢迎添加产城发展事业部官方助理微信号:hjccfz